守住这1条线,你会把家庭经营得很好
2024-07-14 武志红 武志红主创团 Shane Jhu
作者 | 天雅
在很多人的期待里,家应该是爱的港湾,为我们提供情感支撑;
但现实中,它却成了不少人的情感负担,令我们陷入关系内耗。
在《自我的诞生》一书里,武志红老师谈论家庭关系,提出“浆糊逻辑”。
即:一种在关系中模糊了边界,将不同的人事物混为一谈的思维逻辑。
这看似简单的4个字,几乎指向了绝大多数家庭关系问题的根源。
今天这篇文章,我展开讲讲——
家庭关系中比较常见的5种浆糊逻辑;
以及要怎么做,才能经营好一个家庭?
0 1
我=你,你=我
第一种浆糊逻辑的核心是:我就是你,你就是我。
更具体来讲——
我的需求就是你的需求,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。
这是一种「共生心理」。
莉莉的妈妈,就常常使用这类浆糊逻辑。
一方面,她非常“关心”莉莉——
小到日常穿衣打扮,大到找工作选对象,她都习惯全程参与,并要求莉莉听她的。
仿佛那不是莉莉的事情,而是她的事情。
一旦莉莉不愿意遵从,她就会非常生气,不断给莉莉泼冷水,逼迫莉莉向她妥协。
另一方面,她非常“需要”莉莉——
当她遭遇困难时,比如生意资金周转不灵,她希望莉莉能够主动给她钱解决问题。
仿佛那不是她的责任,而是莉莉的责任。
一旦莉莉没有主动帮扶,她就会非常愤怒,甚至会吐槽莉莉是白眼狼,不关心她。
这位妈妈运用「我=你,你=我」的浆糊逻辑,表面上看,是努力营造母女互帮互助的理想关系。
但实际上,这是一种永远无法达成的关系状态。
因为当她总是习惯性控制女儿时,就无形中限制了女儿的自我成长。
一个自我都没有形成的孩子,又怎么会有能力去替妈妈排忧解难呢?
反观身边家庭里的亲子关系,这样一种共生状态下的浆糊逻辑,并不少见。
父母和孩子共生的意图,是互相扶持:
为孩子付出,然后得到孩子的反哺。
但讽刺的是,共生的结果却往往是「相互绞杀」:
孩子得不到发展,父母殚精竭虑,家庭要么鸡飞狗跳,要么在静默的内耗中走向绝望。
0 2
我=我们,你=你们
第二种浆糊逻辑的核心是:我是我们,你是你们。
即:将一个人和他身后的关系人视为一个整体。
通俗来讲,这种逻辑就是:
与你有关的人让我不爽,你要负责;
你让我不爽,你的关系人都要负责。
这是一种「未分化现象」。
前段时间,叶子找我述说自己的家庭烦恼。
她跟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一起居住。
这些年,因为生活习惯、育儿理念的不同,妈妈时不时跟奶奶起冲突,发生争执。
每当这个时候,妈妈就会私下找到叶子,让叶子远离奶奶:
“她文化低思想古板,很多东西都不懂,你千万别听她的。”
如果叶子没有照做,妈妈就会跟她冷战,长时间不搭理她……
同时奶奶也会私下找到叶子,向叶子诉苦,抱怨叶子妈妈:
“她太自以为是不听老人言,也不尊重老人,你千万别学她。”
如果叶子稍加反驳,奶奶就会拉上爷爷一起给她做思想工作……
聊到这里,叶子充满无奈:
“明明是妈妈和奶奶两个人的事情,非要扯上我,令我为难。”
叶子妈妈与奶奶的做法,就是典型的「我=我们,你=你们」的浆糊逻辑:
她们不能将对方视为单独的「你」,也不能将自己视为单独的「我」;
而是将对方与其关系人捆绑在一起,同时将自己与关系人捆绑在一起。
事实上,在很多家庭中两个人闹矛盾的时候,也常常使用这类浆糊逻辑。
结果硬是将两个人的矛盾,牵扯到其他无关的家庭成员,将矛盾不断扩大,令彼此关系愈发混乱。
0 3
我=所有人,所有人=我
第三种浆糊逻辑的核心是:我代表所有人。
即:
所有人的关系,都与我有关;
所有人的事情,都是我的事。
更通俗来讲,就是一个人操心所有人的事情,什么事他都要管。
这是一种「全能自恋心理」。
阿明是家里的长子。
小时候由于家里穷,付不起学费,他初中毕业就去工厂当学徒,
学了一些技术,存了一些钱以后,便开始承包小作坊自主创业。
随着事业越做越大,他在家里的责任也越来越大——
小到弟弟妹妹上学,大到家里建房子,费用都由他承担;
甚至后来弟弟妹妹大学毕业了,也是由他帮忙安排工作。
就这样,阿明成了家里的顶梁柱,操心家里大小事情,解决家人各种问题。
他成为了父母眼里的「好儿子」,也成为了弟弟妹妹心中的「好哥哥」。
然而最近几年,由于经济效益不好,阿明的企业资金周转不灵,宣告破产了。
家里顿时乱成了一锅粥——
家中父母没有了阿明的经济扶持,生活很快就捉襟见肘;
弟弟妹妹失去了阿明的关系袒护,很快就被单位裁员了。
于是,大家又纷纷把挫败和怨气指向阿明:
“都是你不争气,搞得我们的生活一团糟!”
阿明的困境,其实也是很多家庭中「成功者」们共同的困境——
他们成就最大,责任最重,为家庭付出最多,没有亏欠任何人;
但在「我=所有人」的浆糊逻辑下——
一旦他们破产了,衰落了,无法再救济家人了,
就往往会被迫成为家庭不幸的替罪羊,这对他们来说,很不公,也很无奈。
0 4
都是你的错
第四种浆糊逻辑的核心是:我好,你不好。
即:当两人发生矛盾时,我没有错,都是你的错。
亲子关系中的指责型父母,或亲密关系中是自恋型伴侣,常常会使用这类逻辑。
比如小军父亲——
小时候,小军和父亲每天坐同一趟巴士上学/上班。
有时小军起晚导致错过了巴士,父亲会将他骂一顿;
有时父亲起晚导致错过了巴士,他照样会把小军骂一顿,理由是小军不叫醒他;
还有一次,小军看到父亲没按时起床,跑过去叫他,结果又被骂一顿:
“我昨晚加班到半夜,你还不让我多睡一会儿,不懂得叫个出租车吗!”
似乎无论小军怎么做,错了什么,都有错。
还有小丽丈夫——
小丽穿衣服保守一点,丈夫会嫌弃她老土;
小丽穿着鲜艳一点,丈夫又会指责她轻浮……
当小丽诚恳解释,丈夫会说她做贼心虚;
当小丽愤怒反驳,丈夫又会骂她狗急跳墙……
似乎小丽无论怎么穿,怎么做,都无法令丈夫满意。
哪怕她最后彻底妥协:“那你让我穿什么,我就穿什么,这样行了吗?”
丈夫依然有理由指责她:“连穿衣服都要我操心,真是一点用也没有!”
小军父亲和小丽丈夫使用的,就是「都是你的错」的浆糊逻辑。
在关系中,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有问题,总是把错归咎给别人;
而关系的另一方,则常常会因为他们的无理由贬低而陷入痛苦。
0 5
都是TA的错
第五种浆糊逻辑的核心是:我好,你好,TA不好。
即:当出现问题时,我没有错,你没有错,都是第三方的错。
在家庭中,一些虚弱型的父母或伴侣,常常会使用这类逻辑。
小芳从小跟随奶奶长大。
有一回,奶奶手打滑将热汤洒到小芳身上,小芳吓得哇哇大哭。
但奶奶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安慰小芳,而是将汤碗狠狠摔地上:
“这个破碗,害得我孙女被烫到,我摔死你!”
小芳上学的时候,学习不积极,上课经常迟到,考试不及格。
但奶奶从不责备她,而是怪老师不会教,耽误了孙女的前途。
按照奶奶的惯性逻辑,任何糟糕事情的发生,都是别人的错。
在影片《狗镇》里,也存在类似逻辑。
年轻貌美的格蕾丝,屡屡被果农查克强行要求发生性关系。
查克的妻子玛莎知道后,带着全村妇女深夜找到格蕾丝,对她进行羞辱。
言语间,玛莎一直声称丈夫是安分守己之人,非常顾家,也非常善良。
同时她将所有错误归咎到格蕾丝身上,不断指责格蕾丝勾引她的丈夫。
这也是一种典型的「都是TA的错」的浆糊逻辑:
当问题出现时,将所有的错都归咎给第三方。
这样做有一个好处,可以有效地规避自身责任,维持一种“我的家庭很好”的假象;
但坏处就是,它会妨碍我们去看见自身家庭存在的问题,妨碍问题的解决和修复。
写在最后
浆糊逻辑之所以会给家庭造就矛盾,
是因为它严重模糊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边界,混淆彼此的需求与责任,引发混乱。
针对这样一种现象,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「课题分离」:
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最重要的就是区分:什么是你的课题,什么是我的课题。
比如莉莉与妈妈的关系——
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/工作/人生伴侣,是莉莉的课题;
让莉莉学会去爱自己,为自己的选择负责,则是父母的课题。
这个过程,
妈妈首先要做的,其实是爱她自己,照顾她自己的需求,满足她自己的渴望。
一来可以为女儿树立“爱自己”的榜样;
更重要的是,当妈妈把注意力回归自身的时候,
女儿也便有了更多空间去独立探索与成长,去完成她自己的人生课题。
同理,叶子与妈妈、奶奶的关系、阿明与家人的关系,也是一样的。
如果他们都能区分彼此的课题,很多无谓的关系内耗就可以避免,
同时也能为彼此腾出更多空间,处理各自的课题,实现自我成长。
如此一来,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变得愈加成熟。
带着这份成熟,TA会更加客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。
当发现自身存在问题的时候——
TA不会一个劲逃避责任,把错误归咎给他人;
而是会自省、成长与改变,会不断完善自身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或许,这才是家庭关系走向和谐的答案。
天雅,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,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,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。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:武志红(ID:wzhxlx)。
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,请点个赞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