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na和shane,家庭日志,xulavigne,Lena&Shane

如何实现

“天赋这个宝贝,越夸越少。”

2018-05-10 爱童言 Shane Jhu


chapter 1


但凡到学琴的孩子家里做客,都会欣赏到一场小型音乐会。

通常都是曲子弹完,客人们纷纷朝着孩子一通夸奖。家长心里很是得意,却还是得维持一份冷静的客气,低调谦虚地回应道:

——“我们都不懂音乐,孩子自己弹着玩。”

——“哪里哪里,小孩子比较有天赋而已。”


我一个亲戚面对类似的恭维,却说:

“少夸孩子聪明。天赋是个宝贝,越夸越少。”

 

天赋



2
chapter 2


早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发现,学霸也是分类型的。我初中班上有个男生,成绩很好,却属于天资一般但特别勤奋努力的那种。

他父亲虽然喜欢跟人谈论儿子,却总是有意淡化儿子在学习上的刻苦。

——“他也不怎么学,成绩就这么好。”

——“看他样子挺普通的,没想到脑子这么好使。”

他大概更希望儿子是个轻易就取得成功的“天才”,而不是付出辛苦才有所收获的普通人。

 

其实这男生在初中三年里过得并不开心。

一方面他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不太好,班里的同学普遍不喜欢他。大家觉得他虚伪,明明和我们一样,学得很苦,却总是吹嘘自己不学习也能考第一名。

另一方面,他总是陷入不断的自我怀疑中:他如此辛苦才取得的成绩,在父亲口中却如此轻巧,他会纳闷:我是不是太笨了?

 

当“勤奋”变成一件父母们不愿意提及的品质,对于孩子而言,这也许不是件好事。


 


3
chapter 3


我的表哥和表姐在很小的时候,就已经表现出了两套截然不同的世界观。

他们曾经为了一场杂技演出,起过一次小小的争论。那时我表哥顶多12岁,表姐11岁,我9岁。

看着那些杂技演员不停地翻滚,仰面躺着用双脚踢着大碗——

表哥说,这些动作对演员们而言“并不难”,因为他们都已经经过好多年的训练。

但表姐觉得,这些演员“厉害到爆炸”,因为普通人根本做不到这些。

不知为什么,这段对话一直被我深深记得。


无论你对这段孩子间的对话有何种理解,但这至少提供了一种解读:

当非凡成就背后的艰苦努力浮出水面,会同时抹掉这项成就附带的魅人魔力,并让一部分人恍然大悟道:

原来与众不同的你,背后也是如此狼狈不堪、吃尽苦头啊。

 

这兴许也能解释家长们喜欢“天赋”的心理:

只有维护好孩子不同凡响的人设,才能从芸芸众生那里获取优越感,并以此衬托出自己卓尔不群的教育理念。

 



4
chapter 4


我从7岁开始学琴(和现在的孩子比起来不算早),父母一直以“学一门业余爱好”的心态,在培养我的这门技能。

但即使如此,在学业不太繁忙的那几年里,我每晚都要保证练习2小时,周末更要练4个小时。

我尚且在学琴的时候花了不少精力,可想而知那些比我更勤奋的琴童,甚至是专业人士,他们是下了相当大的苦功夫的。

但没人愿意了解一个成功的人背后吃过多少苦,他们只是希望自己也能变得和他一样成功。

那些枯燥乏味的训练,那些被题海战术替代的娱乐时间,最终在父母口中变成一句“天赋”,或者“瞎弹着玩儿”,这对于孩子是何等的伤害!

 

无论在基础教育阶段,还是以业余爱好者的姿态学习某样技能,家长们都不必刻意夸大“天赋”对孩子的影响。

天赋只有在高阶层次里才会发挥作用,对于基础性的知识,通过勤奋刻苦的训练,一般人都能掌握得差不多。

 

鼓吹天赋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,就是在鼓励一种对待学习的“不劳而获”

当我们夸奖一个孩子学习好,总会夸他聪明、智商高、脑子好,如果说他勤奋刻苦,就好像是在讽刺挖苦他一样。

我们要允许一个笨但是勤奋的孩子成为学习上的榜样,勤奋不是一个令人羞耻的品质。

学习本就是一件枯燥、乏味、困难的事情,但如何在枯燥中发现乐趣,如何去解决一个个困难,是孩子需要在学习中获得的能力。

我们要培养孩子脚踏实地的态度,大概就要从摒除对“天赋论”的追捧开始吧!


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,请点个赞吧


2月 27 2025
成年人身上的天真往往很迷人,但若是加上虚荣,就和愚蠢没什么区别。

埃里克·霍弗 (Eric Hoffer 美国作家)